(采访与执笔 党政办公室/ 贾艳姝 )
【导语】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可见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喻德”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责。
民族医药学院就有着这样一群师者,他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他们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带领着学生遨游知识海洋,勇攀科学的高峰,他们是启智润心的引路人,他们是培根铸魂的领航者。他们就是你我之中普通的一员,一位平凡的大学教师。
谭文红,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专业。同年分配到云南药材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工作,2007年7月入职云南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控制、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傣药学”方向负责人之一。
以德修身,恪守师德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多年来,谭老师是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她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首位,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她就时刻严格要求自我,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她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正面的示范,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并不断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以德修己,弘扬师魂
菠萝蜜蜜蜜蜜1688网站成立之初,师资队伍刚刚组建,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谭老师毅然加入学院,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她和其他老师一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仅用了短短半年的时间,建起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药学相关的五个展馆。博物馆目前已成为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地,成为学生走向专业道路的第一道门,成为传播中药学、民族药学的重要场所。她还带领其他老师一起整理归档一万余份腊叶标本,使博物馆成为“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收录单位,奠定了博物馆在全国的科研地位。为充分展示博物馆的建设成果,谭老师领衔申报成功“博物馆馆藏能力提升”数字博物馆项目,加班加点投身其中,持续近3年时间。
学院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学院初始的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耕耘,他们用高度的责任感诠释了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塑造了教师的师魂,谭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自走上民族药学教师岗位以来,她始终坚持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始终保持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受学生喜爱。
以德育人,桃李芬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谭老师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潜移默化地也带动学生的成长。先后承担本科教学《云南民族药学》《傣药学》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云南民族药学研究进展》《云南民族医药概论》《云南民族药学》《民族药质量控制与评价》《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云南道地药材与民族医药专论》以及博士研究生课程《云南民族医药专论研究》等多门民族药学相关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不同学生层次因材施教。她的课程在教室、在实验室、在学校的药草园、在崇山峻岭与山水之间、在田间地头……依托云南自然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天然药物资源的多样性,结合民族文化多样性,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优势,勇于探索创新,课程生动有趣,广受学生的欢迎。
她始终以“人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是需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在课堂上,她非常注重选取来自身边的同学所做出来的成果为案例,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自信度,以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民族医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课外,她会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专业方向,带着学生做研究,为他们指点迷津。每年的小学期和野外实训,她经常亲自带着学生上山采药,教学生识药认药、制作标本,燃起学生对民族医药的热爱。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多晚、无论是否是周末假日,都会及时进行反馈以及辅导。
她的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对待学生上,还有对新教师的关爱。学校组建的教学督导委员会,谭老师主动申请加入,她经常说,要让新老师尽快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为学院做贡献。从新教师的备课,到新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方法、授课技巧,她总是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同时提供建议和帮助。她说:“看到新老师上课,我希望看到他们进步,希望他们早日站稳讲台,希望他们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是学院的未来”。她就是这样,乐于指导、乐于分享,乐于关心和帮助新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希望新教师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她用专业学识启迪年青教师成长。在她的指导下,年轻教师取得长足的进步,她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赢得年轻老师们尊重。
挚爱民族医药,前行动力无限
《云南民族药学》是云南中医药大学特色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是介绍云南民间习用药材,广受欢迎。为了让学生早日用上教材,谭老师主动放弃寒暑假、周末休息,带领教研室老师经过一年的撰写,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认可,即将在今年出版使用,即将结束了这门特色课程没有教材的历史。
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传播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的场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阵地,是学校的重要窗口。自搬至呈贡校区到现在已有13年,面临着内涵建设落后、展品陈旧等问题,亟需提升馆藏能力,以更好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谭老师勇挑重担,在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带领学院药学教研室和中药学院鉴定教研室老师开始了展品更换以及数字化升级的工作,从方案设计、样品的整理采购、数据采集、展出效果等环节都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把馆内2千余味药材标本进行核对、清理、更换、添补,重新设计布展“云南特色药材馆”,使之进一步展示云南特色。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成果即将接入学校网页,届时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中医药民族医药知识。
谭老师走上教师岗位以来,始终致力于民族药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科研工作。主持两项云南省科技厅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研究内容都是云南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10余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为企业突破关键性技术壁垒,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参与国家科技部现代中药重大专项一项、参与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多项,研究经费近千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参与申报专利10余项。2018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获学校优秀工作者及优秀班主任称号。
她常说“细节是成功的基础”。作为老教师,她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更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今之师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报国为己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建设者和接班人。谭文红正是民族医药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者和推动者。